刘睿卓
SUFE领读者
经济学院
展开剩余92%“领读文化经典,笔绘书香校园—通识经典征文大赛(第五届)”三等奖作品>>>
谦行为本,心道通流
——读《道德经》有感
2021年11月,我第一次将《道德经》完整地读了下来,其中的思想给予了我很大的震撼,很多碎片化的感悟与知识被串联起来,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,并激发了我深入学习中国哲学的兴趣。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,这个寒假我再品读《道德经》,进一步深化了我对《道德经》与《易经》、佛法千丝万缕联系的认识,因此我想将以往的感悟为基础,进行扩充完善,并融入易学思维与佛法,对我心中《道德经》的精髓加以进一步阐发,形成本篇读后感。
有一句话叫“孔子明解易经而成儒家,老子暗解易经而成道家。”《道德经》处处体现着易学思维的光辉,从易经思维方式、所用物象到具体卦象关联、易经整体的哲学思考,都或明或暗地显现在《道德经》当中,堪称是《易经》的绝佳注解。例如《道德经》第16章——
“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,不知常,妄作,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”
这一段大有奥妙,其实说明了一段卦际演变的过程:“致虚极”是从《易经》二十三卦《剥》演化至《坤》的过程。在贲卦阶段已经极尽繁华、花样繁复的装饰必定会走向被剥蚀脱落的地步,阳爻被一个个剥落,只剩下最上面一个阳爻“硕果仅存”,因此需要“厚下安宅”,意为强基固本;而当最上面的那个阳爻也被剥蚀殆尽,就变成了六爻全阴的坤卦,此谓“虚极”;坤卦为大地之象,笃实厚重,贞静包容,此为“守静笃”;坤卦为农历十月,已入严冬,冬天万物潜藏,可也在为新的春天积聚能量,终于一阳复始,地底下生机萌动,到达二十四卦《复》,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......”,万物更始,周流往复,正气聚集,希望萌发,此为“天道”的护育生命之大德,此为“复命曰常”的天地常法;万物复兴后刚刚元气恢复,还不可轻举妄为,因为“妄作,凶”,这就到了第二十五卦《无妄》,无妄为、无妄言、无妄念,显现内动外健之象,即内心虽有复兴得利的冲动,行动上依然保持刚健纯粹,因此才能“知常容,容乃公”,到达二十六卦《大畜》的境界,精神物质大积畜,得天下之物而用之。因此这一段话呈现了“固根基——复正道——守无妄——待大畜”的过程。《道德经》中如此种种,难以一一论述,为防止因千头万绪而导致行文混乱,我从中拿出一个卦——谦卦作为引领,从其核心精神出发,融入佛法智慧,来剖析《道德经》的主要内容与精髓内涵。
一. 谦卦
谦卦,上坤下艮,称其为地山谦。大有卦之后受之以谦卦。大象为地中有山。下卦为艮,山在地下,即不显山;下互卦为坎,水于低洼之地,即不露水。坤德柔顺,承载万物;艮德静止,知止不殆。高大雄伟之山却藏于地下,极尽谦卑,光华内敛而深邃。这是此卦粗略轮廓,其详情将随文章脉络一一展开,故不在此赘述。
二.“一体”:道
道,其本质特征为无名无相,因其无名无形相,故其无心无念。无心无念,简单讲就是无私心无妄念。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,“道”非出于仁爱心或其他主观意识而生育万物,道善于成就万物,却没有为善为恶的意思在,自由周流于万物之中而无所滞碍,就像“月无心以分辉,水无心以照月”。因此天地的“不仁”恰恰是其无目的无功利的大仁,纯粹真实,不妄不虚,这是天地运作的自然生发。也正是因为成就万物是道自然而然的行为,所以道不会怀着“有所得的心态”去求万物感激它,或者将万物据为己有。因此道便有“生而不有、为而不恃、长而不宰”的大德。万物可能会忽视道,但都要依道运行,因此道的地位卑微却伟大。“万物作焉而不辞”,道只是使万物生长但无心去说明(辞)万物的强弱高下之分,并无偏袒私心,因此万物本自圆满,圆融一体,其各种特征皆为事物本体在不同情况的不同显现,各种好丑善恶之判断何尝不是人所赋予的一种概念的“假名”?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在网上看到社会的黑暗面而愤世嫉俗,可能会对种种趋炎附势、溜须拍马的现象而轻蔑鄙视,可能会为有能之人怀才不遇、壮志难酬而愤恨不平。这其实从人的角度来分别善恶美丑,最后使自己的内心在沉溺于君子与小人之斗争中而不断忧郁与沉重,通达无碍的光明之性被深深蒙尘。当我们从“道”的角度来观人事变化,我们会发现“君子”与“小人”只不过是人世间所弄出来的花样,用来做一些世俗的区分而这么叫的“假名”而已,并没有善或恶的本质区别。当君子打压小人使其逼上绝境时,那么他本来也就是个小人,因为真正的君子有着与“道”一样的“包荒”胸怀,会借小人之力来做为国为民之事。而打压小人之所谓的君子,大多不过是逞着所谓高风亮节之名义,在各种“正义”假名的自我感动之中暗藏着沽名钓誉之私心。而能爬上高位之小人,必有过人之处,他也可能会为维持位置而反思过去自己种种不可持续的做法,反而能做出一些利国利民之事,所以君子与小人本无严格区别,皆是一个人本体的两种显现。自古有文人相轻者却自居君子,有小人升高位者却为稳定各方利益而斡旋奋斗,谁对谁错难以述说。执善执恶皆是偏执一端,执“中道”者也是偏执一端,只不过是把这个“端”假装叫做“中道”而已,真正执“中道”者,当是善、恶、中道皆不执取之人,只看世事纷纭变化是否符合“道”的标准,即以阴阳协调、盈虚消长之准则来使万物得到实际的助益而生生不息,那么此人便能走出种种对立名相之纠缠、烦恼惰怠之侵扰,平常人能安心生活,为更美好的生活、更高的目标而奋斗;在位者能打开心结,不论人之善恶而以实际贡献为本,正所谓海瑞只能为政一方,张居正方为国之柱石。按“道”行事之人好比一块乌黑的玉,放在手上温润圆融十分舒适,虽然乌黑但一眼望过去看不到里面有什么杂质。“道”正是因其圆融无相、成就万物,才能取得“天长地久”的客观成果。
三.“四相”:
(1)“反”为大道根本运动规律,堪为“四相”之首
“反者道之动”。“反”,我更倾向于理解为“返”,所谓的“相反、反面”只是人们对道的运行的表面现象的观察概括,并非道的本质运动规律,事实上正是因为“返”才有“反”。“反”上承“一体”之道,下启其他三相,因此它是理解《道德经》的重要枢纽,故首先将其阐述。
“反”的第一层意思是“返”于自然天道。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”,其内涵与谦卦彖辞的“天道下济而光明、地道卑而上行”相合,这句解释了谦卦是由山地剥卦演变而来。丰盈者就像地上的高山,会受到自然风化侵蚀而山体脱落(剥)。如果丰盈者为了常保大有卦的富足状态,改变被剥蚀的情况,需将剥卦上九阳爻与其相对应的六三阴爻位置互换(天道下济,地道上行),变成谦卦以符合天道。因此启发君子以“裒多益寡,称物平施”,为人处世和光同尘。天道是损益一体的,对逞强好胜、多为生事之人会减损其心气;对金玉满堂、富贵而骄之人会减损其有形之物与无形之欲,但私欲愈损而大道愈近,减损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长久发展。同时天道会充实谦逊卑弱者,使二者能“冲气以为和”,达到平衡。
“反”的第二层意思是“返”于事物的本然状态。前文说过,道“善贷且成”但从不对万物生起分别之心,因此美丑之类的对立并非事物之本然状态,乃是因人主观取舍将自然万物异化,蒙蔽了事物的真实面目。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也。”《道德经》推崇的是自然万物本自具足、本自清净、各成一体的本然之美,美丑皆依事物本相而共同存在。因此“返”于事物本然状态即是对美丑的超越。
“反”的第三层意思是“返”于事物的根基所在。谦卦初六有“谦谦”的说法,这是最谦卑的谦逊状态,而恰好初六位于艮卦初爻,相当于山脚,意在说明“谦谦”的品德才是高山的根基。《道德经》对此进一步发展,“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”一个君主应明白国家才是自己的生存基础,应当能超脱于“五色、五味”等诱惑享受之外,不以国奉己;人们想要运动,必须息心凝虑,以安静节俭积蓄力量,才能使能量聚焦于接下来的作为。“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”,守贱处下是为了取得高贵的事业,若一味追求显赫高贵,终究会因没有长久积累的根脉而落空,所以老子又说“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”。我们只有返回到“重、静、贱、下、易”这些根基所在,以谦卑定位自我,以铢积寸累之功精进不已,才会取得高山般的成就。
“反”的第四层意思是自反而缩, “返”于自己的内心。老子曾说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”,世俗学问越多却使大道越少,因此他强调“绝学无忧”。我认为,老子的本意并非是真的要让人们抛弃学问才能复归大道,而是要先懂得反求内心,将私欲杂念去除,再以虚壹而静之心去学习,方能使所学知识为正道所驾驭。如果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获得更多物质利益,为了显摆炫耀或争强好胜,那么学的东西越多,反而会助长了偏执狂傲贪婪之心,那才是真的“为道日损”了。正所谓“不窥牖,见天道”,大道至简,自在心中,圣贤知道自己厌恶贫穷饥寒,便知道要让百姓富足安定。若忽略了我们每个人心中共有的良知愿望,而一味地只去用眼睛看,看到的反而是现象的虚假。因此,“返”于内心,才“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。”获得平易的大道。
所以,我们不要固执于老子所说的“大成若缺”“广德若不足”等看起来相反相成的语言,而应该明白当我们复归于大道之后,这种看起来相反的现象自然就会显露,若一味执着于追求这种“相反”的境界而忽视了要回归大道的根本精神,反而会离道越来越远,也因此当然会产生现象与本质不一致的情况。
(2)虚无承载实有
道无名无相,无心无念,可人们常常追求有名,贪图有形之财、利、色,念想相续不断,从而实有世事不断增加,而大道必然使世事“反”于清净虚空的真正状态,使其能长久发展。因此我们不难发现,道有着“以空融有”的功能。一方面,是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,正因道之虚空广大无边,才能承载日月星空、山川大地,包纳一切善恶美丑,虚空为实有万物的一切演绎提供广阔的空间;另一方面,道“用之不足既”,无形无相却有广大的功用,大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。
人之心体本来廓然大公,自性真空而无一法可得,可知“道”原来就在我们内心当中,可我们本来广阔的内心常被私欲杂念颠倒妄想所充塞,因此我们需要常常“明道”,以虚静之心向内观照,使我们自有的“道心”重现其本来面目。但重现了虚静本体并不是最终目的,“有无相生”本质上就是一种“无中生有”的功夫。此时需要我们去坚定地立行大道之志,坚定地当“同于道者”;更需要我们再以此真心向外观照,以广大心胸去容纳各种事物,体会到万物多元平等,并没有什么绝对的高低对立分别。当我们打破了自己的成见与对事物已有思维欲念的障碍,便能重新发现万物本有的活泼生机。
(3)守柔处下
我把它放在“四相”的第三位是因为我所理解的“一体四相”隐含着一个由自然到人、由虚到实逐层演进的过程。守柔处下与后文的无为,已经是《道德经》思想要求人应达到的很具体的境界指向。
首先,我们需明确,老子说的“柔”不是真的柔弱,“下”不是真的卑微。《道德经》哲学也绝非是要求人们变弱、甘于居下的哲学,道家哲学是充满力量感的,是勇猛精进的。《道德经》的“柔”是一种至刚若柔,是“柔—刚—柔”发展过程的最后一个柔,要想“守雌”,我们得先“知其雄”。就像谦卦的地中有山,我们首先得是个“山”,成为了大山后仍能秉持以柔弱承载刚强的大道,将光华内敛,含章可贞。“良贾深藏若虚,君子盛德,容貌若愚”,只有自我减损才能不招外界的减损,只有像谦卦九三一样劳而有功却能谦逊,才能使功劳更加丰盈,获得善终。所以《道德经》的守柔处下,追求的就是“谦尊而光,卑而不可逾”的境界。同理,“处下”,是要求我们要像江海一样,降低姿态,深入群众,以谦恭心态居众人之下,广集民智,凝聚民心,包纳百川而成汹涌之势。
所以,守柔处下乃是至刚至勇,不是软弱无能一味退让。谦卦上卦为坤,下互卦为坎,合成地水师卦,可知谦逊里本就含着战争的基因。倘若恶人横行霸道,欺凌众生,谦逊守柔之人当以至刚至阳之手段,斩除恶业,伸张公道正义,正所谓“利用侵伐,无不利”。而谦逊之人率领的军队,自然是谦逊之师,是不得已而发动的军队,有守护国家利益与和平之正义宗旨,方能“哀兵必胜”。老子不反对正义战争,反对的是穷兵黩武的用强侵略。谦逊之师战争结束后,会以“哀悲莅之,丧礼处之”,这充分表明其护佑苍生、秉持大道的行军内涵,当今中国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便传承了这种军事内涵。
(4)无为而无不为
“无为”思想在《道德经》中散落在很多章节,当我们将“无为”思想加以凝练总结,不难发现,“无为”正是以“一体”和前三相为基础,是一套有着严密逻辑的方法论体系,从而达到最后的无不为的目的。
“无为”,就是“私志不入公道,嗜欲不枉正术”。不掺杂主观私欲去作为,不妄为,不多为,一方面,在清静中积蓄力量,以达到“重积德则无不克”的境界;另一方面,倘若主观想法太多,颠倒妄想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,那么这样的作为自然会产生“或歔或吹”的事与愿违的情况;之后“循理而举事,因资而立功,推自然之势,曲故不得容”,顺应自然而为,顺应众人意愿而为,因势利导。好比我们坐着小船渡河,这是凭借外物的力量,并非我们自己花了多少力气强渡大河。既然无所作为,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,又有什么必要将功名居为己有?因此“事成而身不伐,功成而名不有”。
总结说来,“无为”包含着紧密相关的五个步骤:扫涤欲念,虚壹而静;空纳万境,至公至正;积善积德,积蓄力量;大制不割,顺物而为;无智无得,任运自然。功成而不名有,内心容纳万境而不染著,不受欲念束缚故能真性常自在,自此又回到了“无为”的起点,正向循环。这五个步骤形成回环,最后达到没有什么做不好的“无不为”境界。
四.域中有四大,王亦大
当我们初读《道德经》,常常徜徉于老子凝练隽永、玄之又玄的语言,企图在语言的相似性与叙述的逻辑上把握道家思想的体系,而常常忽略了《道德经》有着明确的道德自觉与价值归宿。老子著书立说,也是因事立言,对症下药,辩证法也只是在特殊的语境情形下才能显示出老子的本意。
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。“道”的价值归宿就在于善,在于人心中的公道正义与良知。天、地、人相互配合而产生万物,因为人的存在,才能成就万物生发的奇迹,人遵从于天、地、道的同时,又因人的“与天地万物为一体”的仁心而赋予生命以意义。天道在于使万物生生不息,而人作为域中四大之一,作为“四大”中唯一怀有灵明良知与自觉精神的主体,当肩负起践行天道的伟大使命,呵护生命、珍惜生命、创造生命,推动自然社会生生不息,这就是人之“天命”。
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”并非无限回环的庸俗辩证法。世事皆有归处,思想本有定根,坚守正道,为善去恶,就会永远为福,不会因此转化为祸,“利永贞”是长久不变的真理。当我们结合其具体语境与老子劝人止恶扬善的意愿来分析,其实“祸兮福所倚”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对做过错事恶业的人来说的,告诉他们不要对以前自己做的错事产生执念,过去已经不可复得,只要当下立下为善之志,常思于未来,依旧可以成为正直之人,“祸”可以转化成“福”,就像“善恶虽殊,本性无二”不是善恶不分,而是劝勉犯下恶业之人,当下开悟,明白自己的善心本来存于自性当中,悔其后过,未来可期;“福兮祸所伏”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对做过好事善业的人说的,告诉他们不要对自己过去所做的善事产生执念,为善去恶本应是人纯粹的道德自觉。“善”本是治恶的良药,但若常滞于心,恐怕会因药发病,产生苛责他人为善、苛求回报等计较之心,这样“福”便转化成“祸”了。
结语:
当我们每次领悟到哲理时,其实都是内心的铁块化为渣滓的过程,学习《道德经》之精髓,不在于能背下多少章句,而在于能默识心通。文字本是“指月之手”,目标是要顺着手的方向看到大道的“月”,倘若把手当月,则与识见大道之日遥遥无期。
*
SUFE领读者
领读者说
刘睿卓经济学院
这是我第二次有幸获得“领读者”征文大赛的奖项,十分感谢学校图书馆能提供这样一个宝贵的平台,让我们可以挥洒文墨、以文会友。从上一次品读《易经》到此次的《道德经》,“领读者”征文比赛激励我不断深入阅读与思考,更启发我在传统文化典籍的思考中收获更多灵光。祝愿更多的同学能在中国传统哲学经典中获得智慧灵感,更祝愿“领读者”系列比赛能持续推进、越办越好!
*
SUFE领读者
推荐书目
书名:
《<道德经>全解》
作者:老子原著 黎重编著
出版社:中央编译出版社
索书号:B223.12/L255(4)
馆藏地:中文图书借阅室(一楼)
《道德经》自问世以来,即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诸多哲学流派、思想学说都从中应运而生。本书是对老子《道德经》的深入解读,联系其成书的时代背景,加以研读揣摩,为读者真正了解老子的学说,把握其思想实质,提供了帮助。
*SUFE领读者
发布于:北京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